原创 JAC编辑部本文亮点YAG:Ce陶瓷在蓝光LED激发下得到的光谱中红色和青色光谱成分的缺失都会使其显色指数较低,难以实现高显色性照明。为了进一步提升YAG:Ce荧光陶瓷的显色性能,本文选择具有高量子效率和高稳定性的(Sr,Ca)AlSiN3:Eu红色荧光粉和BaSi2N2O2:Eu青色荧光粉分别制备了红色和青色荧光薄膜,并将它们以旋涂的方法与YAG:Ce荧光陶瓷进行不同方式的结合制备了6种不同结构的复合荧光体,其中,“R+C+Y”结构的复合荧光体对YAG:Ce光谱的拓宽作用最为明显,所得白光COB LED的性能最佳,流明效率为75 lm/W,色彩逼真度为93,色彩饱和度为97,相关色温为3852 K。为了评估该复合荧光体适用于激光照明的潜力,将“R+C+Y”结构的荧光体与蓝色激光相结合,当蓝色激光的泵浦功率为0.92 W/mm2时,所得激光白光的发光效率、显色指数和相关色温分别为120 lm/W、90和5988 K。内容简介固态照明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绿色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光源。目前应用于固态照明领域的主要是LED照明及新兴的LD照明,二者分别是使用LED和LD芯片激发荧光体合成白光。随着市场对照明器件的寿命、亮度、发光效率和显色性能的不断提高,大功率LED和LD产品中荧光转换体的相关性能提升至关重要。作为负责将激发光转换为所需可见...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7
浏览次数:9
来源:北方稀土近日,稀土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稀土助剂研究室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该6项专利主要集中在稀土光稳定剂、成核剂、增韧剂等助剂研究领域。其中《铈铝铽稀土光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铈铝锌稀土光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公开了铈铝铽、铈铝锌稀土光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此类稀土光稳定剂的组成比例,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稀土光稳定剂具有广谱紫外屏蔽功能,光稳定性优越,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用于聚乳酸的成核剂、组合物及成核剂的制备方法》《用于聚乳酸的复合成核剂、组合物及复合成核剂的制备方法》两项发明用于聚乳酸的成核剂、复合成核剂,可有效提高聚乳酸的维卡软化温度。在增韧方面,《聚合物、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中,通过系统实验可获得具有良好韧性的聚乳酸复合材料;《氢氧化镧纳米晶须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发明中,运用该方法制备的氢氧化镧纳米晶须的形貌均一、分散性良好,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可用于提高聚乳酸的强度和韧性。多年来,稀土院稀土助剂研究室致力于开发稀土助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成功研发出稀土热稳定剂、稀土紫外屏蔽剂、特种橡胶稀土耐热助剂、涂料防腐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助剂,并在稀土发光稳定剂、成核剂、增韧剂等领域不断寻求突破。下一步,稀土院稀土助剂研究室将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效能,立足于行业前沿,专注于技术、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7
浏览次数:11
来源:超快光学交流平台高功率、少周期驱动激光器可以应用于电子加速、极紫外相干衍射成像和瞬态吸收光谱以及孤立阿秒脉冲的产生。目前少周期光源的获得主要有参量放大或者利用空芯光纤进行非线性压缩这两种方式,但二者都无法获得千瓦量级的少周期激光光源。多通腔压缩具有效率高、光束稳定性好的优点。最近,德国Jena大学课题组利用两级多通腔对平均功率500W的1mJ脉冲进行压缩,产生了高功率少周期脉冲。图1为实验装置。由16根掺镱光纤相干合成的啁啾脉冲光纤放大器,产生了500kHz、1mJ、200fs的脉冲光。在第一个充满氩气的Herriott多通腔中,通过非线性光谱展宽和啁啾镜压缩使脉冲持续时间减少到31 fs(如图2)。被压缩后的脉冲随后进入另一个由13个直径为1英寸的介质增强镀银硅反射镜组成的多通腔,反射镜曲率为1m,被固定在两个相距1.95m的阵列架上,阵列架的衬底接有水冷。反射镜上的介质增强银涂层在不引入显著色散的情况下避免了过多的反射损耗和热负荷。反射镜的衬底材料为单晶硅,具有低膨胀和良好的导热性,可以有效冷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吸收引起的热像差。激光在二级多通腔内13次经过焦点,腔内宽带高反射率的银镜使得光谱展宽至750nm至1300nm(如图3),随后通过三个楔形镜将绝大部分光引出,测量其功率为388w,该多通腔的效率高达82%。其余光通过石英玻璃窗口引出,通过D扫描测量可得其脉宽为6...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7
浏览次数:8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哈尔滨9月15日电 (记者 史轶夫)黑龙江大学15日发布消息,该校许辉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纳米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配体对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长距离(约5纳米)调控作用,并揭示了基于配位场作用的纳米粒子表面电子态重构机制,为基于配体工程的杂化纳米发光材料构建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全新思路。超小稀土掺杂纳米发光颗粒具有发光色纯度高、谱带多、范围广、稳定性高等优点,在超分辨显示、远程诊疗、生物标记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小尺寸纳米颗粒往往遭受严重的表面猝灭作用,限制了这类材料在低浓度和高分辨率环境下的应用。通常认为,颗粒表面的有机配体可以通过物理阻隔的方式抑制表面猝灭。这种认识大大限制了从配体功能化的角度发展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光学体系。因此,对此类纳米材料表面猝灭机制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该团队发现通过具有特殊配位模式的有机配体,可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长程场作用,从而激活表面被猝灭的发光离子,优化纳米颗粒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从而大幅度增强上转换发光。这一效应可将10纳米尺寸内的纳米颗粒发光强度增加超过3000倍。这一结果表明配体对纳米颗粒表面电子态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颠覆了只考虑配体物理阻隔作用的传统认识,形成对配体作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全面理解,为超小纳米颗粒在生物、显示、防伪和探测等诸多国民科...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6
浏览次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