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网南华大学新闻中心11日披露,该校核科学技术学院韦悦周教授团队在高效分离提取医用同位素方面取得突破,成功从我国蕴藏丰富的稀土矿物“独居石”中,分离得到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肿瘤克星”高纯医用同位素铅-212及铋-212。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化工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化学工程杂志》。 南华大学新闻中心介绍,铅-212及铋-212属于目前应用前景广阔的医用阿尔法(α)放射性核素,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α核素靶向治疗。但目前铅-212及铋-212的提取工艺复杂、产量低、价格高,其靶向药物很难推广应用。据了解,韦悦周团队立足我国丰富的“独居石”矿藏资源优势,自2022年起开展从“独居石”加工的硝酸钍中分离提取铅-212及铋-212的攻关研究,成功开发了适用于高效快速提取铅-212及铋-212等放射性核素的新型吸附材料——多孔二氧化硅负载型阴离子交换树脂。这种材料可采用高流速的进料以提高处理效率。这一研究成果为解决当前全球铅-212和铋-212供应稀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韦悦周说,除铅-212及铋-212外,他和团队还在继续攻关从“独居石”中提取镭-228、钍-228及镭-224核素。团队将依托南华大学在核科学、核医疗方面的资源并谋求合作,推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整合,为α核素治疗推广提供助力。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6
浏览次数:56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埃达克岩,最初以阿留申岛新生代中酸性岩浆岩命名,以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iO2、Al2O3、Sr含量和低Y、低重稀土元素以及高Sr/Y比值而闻名。显生宙的埃达克质岩,泛指与原始埃达克岩具有一致地球化学特征的岩石,它们与太古宙的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岩(TTG)岩套相似,被认为是解开地壳起源之谜的关键。此外,作为全球铜金属资源的主要来源,斑岩型铜矿中许多成矿斑岩体展现出埃达克岩特征,但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因此,研究埃达克质岩与大型斑岩铜矿床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吴超副研究员在陈华勇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陈国雄教授合作,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汇编了约7000条显生宙埃达克质岩和斑岩铜矿床成矿斑岩的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技术,研究揭示了成熟地壳和新生地壳中埃达克质岩的元素差异,以及它们与斑岩铜钼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的内在联系。此外,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被应用于原始数据集和PCA数据集,以区分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埃达克质岩和与斑岩矿床相关的岩石。以上这些模型显示出高效率和置信度。研究还应用了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值来阐明不同构造模型背后的地质意义,包括不同的形成深度...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2
浏览次数:96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传统锰基阴极在中温下的低性能使其不适用于质子导电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H-SOFCs)。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在La位掺杂Sc元素用来修饰传统的La0.5Sr0.5MnO3阴极。虽然Sc在La位的溶解度仅限于2.5%,但少量的Sc可以改善材料的氧离子和质子传输能力。此外,当掺杂浓度超过2.5%时,会形成次级相ScMnO3。次相的生成通常被认为会造成性能衰减,但ScMnO3良好的质子扩散能力,反而促进了此材料作为H-SOFCs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700℃时产生1529 mW/cm²的高电池输出。本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阴极材料的设计。H-SOFCs阴极的研究现在是领域内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有许多科学与工程问题亟待解决。领域内最流行的方法是制备高性能的新型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新的阴极材料在电池输出性能方面的确有一些优势,但其在稳定性、热匹配性上还无法与传统锰基阴极相比较。然而,传统锰基阴极的阴极催化活性较差,限制其在H-SOFCs中的应用。如果能提升传统锰基阴极的催化活性并保持其良好的稳定性,势必会为H-SOFCs阴极提供一些新的选择。基于这一设想,我们对传统La0.5Sr0.5MnO3(LSM)阴极进行改性研究。掺杂是提升材料性能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传统研究对于LSM的掺杂主要是集中在钙钛矿ABO3...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2
浏览次数:100
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新材料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为抢占未来材料发展前沿,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核,创新驱动、范式为先,以打造智能引擎和促进中试转化为关键支撑,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材料新物种进化基地和未来材料创新高地。聚力建设纤维、膜、生物制造3大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复合材料、催化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温超导、石墨烯5个产业集群,打造深度赋能的材料智能引擎,“3+5+1”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到2027年,3大创新高地和5个集群占新材料产值比重达到90%,开发应用3-4个新材料垂类人工智能模型。建成12家新材料中试基地,新增2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材料产值达到3500亿元,新材料占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二、实施谋方向提能级行动(一)着力新赛道增强产业动能加快前沿材料产业化,加快超导带材、电缆、磁体应用技术开发,提升石墨烯高导铜、石墨烯铝等性能,支持在高端医疗装备、航空导线、航天轻量化等领域首发应用。围绕智能材料、介孔材料、量子点材料...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1
浏览次数: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