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不断升级的 CO2化石燃料消耗产生的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等环境危机,凸显了开发一氧化碳技术的紧迫性2捕获和利用电化学 CO2还原反应 (CO2RR) 提出了一种很有前途的转换 CO 的策略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等增值产品,在潜在产品中,一氧化碳 (CO) 作为各种化学过程的重要原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包括通过费托合成生产甲醇、乙酸和碳氢化合物。目前,具有分离活性位点的单原子催化剂 (SAC) 因其在竞争性析氢中抑制 *H 组合的突出能力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系列原子被用作催化剂,从主族到过渡金属。提高基于 SAC 的 CO 的效率2RR 到 CO,已经提出了许多策略来改善单线途径 (Metal-C) 的弱 *COOH 吸附,重点是配位数和原子种类的调节。然而,由于单线途径的 Metal-C 键较弱,因此在传统金属原子上实现强 *COOH 吸附本身就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强*COOH 吸附可能导致 CO 解吸困难,因为这两种中间体通过共同的 Metal-C 键的结合强度呈正相关。因此,同时实现简单的 *COOH 吸附和 CO 解吸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导致周转频率 (TOF) 在几千到几万的范围内受到限制,从而导致能源效率低和 CO2转换效率。在这里,我们介绍了一种解决 CO 过程中这一基本瓶颈的方法2RR 到 CO.我们发现...
发布时间:
2025
-
05
-
26
浏览次数:109
来源:ACS Publications金属环是碳环化合物的衍生物,其中金属原子取代至少一个碳中心,一直是有机合成的动力源。虽然主族、过渡和锕系元素金属的金属环已被广泛研究,但那些包含稀土 (RE) 元素(Sc、Y 和镧系元素)的金属环仍然难以捉摸,主要是由于合成挑战。然而,这些元素的正电特性和由此产生的 RE-C 键极化,以及金属环内固有的协同效应,赋予了 RE 金属环具有独特的特性和丰富但基本上尚未开发的反应化学。在本专题中,我们介绍了五元 RE 金属循环的开发和应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使用两种关键的合成策略成功地合成了多种五元全碳稀土金属环:(i) 金属转移,已用于制备稀土金属环戊二烯和螺金属环戊二烯,它们具有各种配体系统,在 RE 中心周围提供不同的配位环境,显着影响它们的反应性,以及 (ii) 金属转移和还原,能够合成RE 螺烯金属环戊烯和 2-丁烯四阴离子 (BTA) 桥的双核 RE 金属环戊烯。还原过程通过金属环戊二烯的自歧化或二价稀土中心或碱金属的还原进行。这些金属环代表了这种含 RE 的金属环结构的第一个实例。我们对这些金属环的研究发现了独特的反应性和新的反应模式。稀土金属环的高本征反应性和多个反应位点使它们不仅能够有效地激活小分子,而且对一些小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激活模式。例如,稀土金属环戊二烯与碳二亚胺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插入/重排化学反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碳...
发布时间:
2025
-
05
-
24
浏览次数:92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具有空间限域效应、深组织穿透能力和高成像分辨率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材料的多光子吸收截面随着非线性阶数的增加而急剧减小,且在高功率密度激光激发下结构不稳定,实现高阶(n 5)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及自发辐射放大仍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郑伟研究员团队和福州大学于岩/李凌云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Te4+掺杂Cs2SnCl6多光子吸收上转换纳米晶。该纳米晶在385 nm紫外光激发下呈现明亮的宽带黄光发射,来源于Te4+的3P1 → 1S0电子跃迁,其荧光量子产率达到51.3%,而且还表现出优异的结构和光化学稳定性。利用5s2金属Te4+的1S0 → 3P1吸收允许跃迁,该纳米晶在800?2600 nm近红外波段展现出良好的非线性光学响应,可实现阶数高达七光子的上转换发光与三光子自发辐射放大(ASE)。团队基于自行研制的纳米光子学测试系统,采用800?2600 nm飞秒脉冲激光激发Cs2SnCl6: Te4+纳米晶,观测到与385 nm紫外光激发一致的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表明其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发光来源于Te4+的发射。不同波长激发下的功率依赖关系测试表明其中2?7光子吸收的上转换过程。团队还通过荧光参比法测试了Cs2SnCl6: Te4+纳米晶的多光子吸...
发布时间:
2025
-
05
-
24
浏览次数:106
来源:ScienceDirect在已报道的过渡金属活化剂中,锰基氧化物已被证实是HCO的理想候选者,因为它们具有可变的金属价、可调谐的金属3D轨道电子构型、可承受的成本和高可重用性。锰基催化剂介导的界面电子转移是分解 O3分子的主要作用力转化为活性氧 (ROS)。然而,由于 Mn 的电子自循环能力有限,Mn n+/锰n+1基催化剂的氧化还原位点和体催化位点的低金属原子利用率实际应用仍然存在困境 。掺杂第二种金属(Ce、Fe、Co 等)以形成双金属位催化剂并将其位点缩小到原子级是提高 Mn 基催化剂电子转移效率的关键。例如,锰改性的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MOF) 具有不同的金属价态和可调谐的活性位点,可增强 O3的分解。发现 O3由于 O 的活化能垒相对较低,分子倾向于直接与催化剂表面的 Mn 单原子位点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它们在去除顽固污染物方面的 HCO 性能。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促进 Mn 基催化剂的电子转移,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用于 HCO 的 Mn 基双金属或单原子催化剂经常用于粉末中 。这不可避免地涉及耗时耗能的分离回收,以及在污水深度净化过程中缩短催化剂寿命和产生废污泥的风险。解决这一工程难题的可行解决方案是构建基于 Mn 的整体催化剂。适当的载体-金属相互作用调制可以完全暴露它们的金属位点 ,使电子转移介导的 HCO 高效工作。然而,目前,如何在整体催化剂上有效地...
发布时间:
2025
-
05
-
22
浏览次数: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