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稀土故事,传递上海声音! 《上海稀土》电子期刊2025年第2期正式上线,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还等什么,快来阅读吧! ↓↓↓↓↓↓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5
-
07
-
18
浏览次数:128
来源:X-MOL近几十年来,稀土元素掺杂的微晶玻璃因其优异的上转换发光性能而受到广泛研究。然而,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限制了其应用,并且难以在玻璃介质中通过激光光刻实现上转换发光。因此,有必要寻找新材料来替代上转换玻璃陶瓷,以实现原位上转换发光。在这里,通过使用飞秒激光成功地在透明塑料中原位生成了具有不同晶相的上转换纳米晶体 (NaYF4),并实现了上转换发光荧光强度的精确调谐。此外,通过掺杂 Er、Tm 和 Ho 等稀土元素,可以实现不同激发波长的上转换发光。稳定性测试表明,塑料内部激光产生的上转换纳米晶体可以在溶剂和高温下保持稳定的上转换发光。这项突破性技术导致了多种精确可控的上转换发光塑料的开发,为新型发光固体介质的应用提供了实用的技术路线。
发布时间:
2025
-
07
-
18
浏览次数:83
来源:X-MOL使用铵基浸出剂的离子吸附稀土矿石 (IAREO) 的传统原位浸出技术存在持续的 NH4+–N 污染和低效的 La 提取经济性的双重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无氨配位浸出系统,可同时实现高价值稀土精矿的生产和环境修复。通过利用配体诱导的四元组效应,我们阐明了浸出剂特性(类型/浓度)与单个稀土元素 (REE) 的提取效率之间的定量本构关系。在接近中性的塔浸出条件下,实现了差异提取性能:高浓度浸出剂对目标 REE 的回收率达到 107.2 ± 7.7%,而优化的低浓度方案表现出选择性提取模式(La 的107%)。这种战略性的分离产生了一种优质稀土精矿,通过镧系元素分馏,经济价值提高了 15.2%。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与羧基 (ΔE ≥ 222.2 Ha) 的差异 RE3+ 结合能的机理基础,从而实现精确的提取控制。生命周期评估显示,与传统的离子交换过程相比 ,全球变暖、臭氧消耗潜能值和人类毒性潜能值分别降低了 87.6%、89.0% 和 51.5%。这种分子工程浸出系统通过精确的成分控制实现对环境无害的稀土回收,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稀土供应系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2025
-
07
-
17
浏览次数:65
来源:X-MOL在“双碳”背景下,非CO2温室气体减排同样至关重要。本研究创新性地在450 °C下将CH4和N2O协同转化为合成气(CO和H2),提出了一种高效的N2O-甲烷干重整路径(N2O-DRM)。通过构建Gd2O3负载Ir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了高效转化(N2O转化率99.3%,CH4转化率48.2%),同时抑制了产物的过度氧化。机理研究表明,稀土氧化钆通过缓释氧物种促进CO的选择性生成,Ir单原子则有效促进CH4活化与H2形成。全球变暖是21世纪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其中,氧化亚氮(N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73倍,且其大气寿命超过110年。更令人担忧的是,N2O还是目前已知最主要的臭氧层破坏物质。工业生产过程中(如己二酸和己内酰胺的合成)会集中排放高浓度的N2O(体积分数高达10?40%),亟需高效治理。与此同时,甲烷(CH4)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8倍,在天然气和页岩气中广泛存在,具备重要的碳资源价值。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仅控制CO2已不足以应对挑战,N2O和CH4的协同转化(Covalorization)成为碳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潜力路径。合成气(CO + H2)是重要的基础平台化学品,可通过费托合成进一步转化为燃料或高附加值化学品。传统CO2驱动的甲烷干重整(CO2-DRM)是制备合成气的重要方法,但往往需要超过...
发布时间:
2025
-
07
-
16
浏览次数:80